般舟苦行世难堪,
绝粮泥土作所餐;
常将经要佛名号,
编书途巷岩石间;
念佛佛教特别法,
来学从此令心安,
天子闻名南向礼,
故得道风四海传。
— 印光大师
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重回衡山,始居衡山西南之石下,仅安置经像,精苦修道,有人供养食物则食,无人供养则食土泥茹草木,衣着但求御寒蔽体。来求道的人,常见到一人身形瘦小,尘垢满面,负薪担水,都以为是大师的侍者而轻慢之,待后方知他就是大师。
他居之茅舍称为“弥陀台”,大师在此专修般舟念佛三昧(即九十日不坐、不卧、不杂用心,专念阿弥陀佛圣号)。由于大师能以万缘放下,精进修行,于是证得念佛三昧,常感圣境现前。久之,远近风闻,人从而受教化者数以万计,代宗时之法照国师即其门人。
大师教化众生时,善立中道,随机设教。为了使学佛者早证圆觉道果,大师慈悲开示念佛法门,并将经教法语、弥陀名号书写在大街小巷,镌刻在山岩溪谷,苦口婆心地劝导人们念佛求生净土。由于大师的身体力行,感化教育了很多人,前后受法弟子千余人。其中以比丘惠诠、智明、道侦、超然、法照等皆为入室之秀。
后来,唐代宗皇帝尊奉法照大师为国师,便也推尊承远大师,顶礼有加,并赐承远大师所住的寺庙为般舟道场。大师之法门惜不甚详,就师之本传所载,知师以持名号为正行,以布施持戒为助行。大师的德行除见于柳宗元所撰南岳弥陀和尚碑,还见于唐衡州刺史吕温所撰写的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。大师于贞元十八年(802)入寂,世寿91。
大师一生以慧念夺人浮想,以身率先投注念佛实践中,他身教大于言教,不图著作。然而,从碑铭和其它一些资料来看,他服从慈愍(慧日)三藏的教旨,在衡山弘扬净土法门,他坚持戒行,专修念佛般舟叁昧,以此自利利他,成为独特的一代祖师风范。